旧居花:

一个大前提:




抑郁症、bipolar、ADHD等一系列精神疾病,从来就不是什么讨人喜欢的东西。




但因为成因、群体特征和传媒效应等一系列前提,虽然表面上造成了“抑郁症被矮化和滥用”的现象,但其实如果从心理认知方面来讲,大众对于抑郁症患者的预设其实是很高的。






说得难听一点,目前的问题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自己潜意识里有一个“理想的抑郁症患者”的模版:首先,他们应该是优秀的(很讽刺,但这真的是最大的前提);他们应该独自默默忍受痛苦,不去打扰别人;他们表面上维持着良好而积极的社交,而私下却因为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难以入睡;而最后他们会在夜深人静的无人之处终结所有痛苦,结束令认识他们的人唏嘘不已的一生。






然而这是不对的。






这当然是一部分人。这也是在宣传抑郁症时为了引起共情和理解使用的宣传方式,但对很多人来说效果可能适得其反:他们仅仅理解了这一刻板印象所指代的一部分人,而剩余的不仅没有得到理解,还会因为前一部分人被指认成假货。因为无法集中注意力和阅读障碍等学习能力的退化被指认成“你就是蠢”,被害妄想和广场恐惧等一系列恐惧被指认成“你就是矫情”,如果一个人主动去医院,那么就会被怀疑“你是不是真的有病?”




那么这些患者有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呢?




有的。他们在内心深处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些,在他们去医院的时候,他们总是几乎确信不疑医生最后会说你屁事没有并把你扔出来;他们每天在内心辱骂自己的次数比只能骂140字的的你多千百万次,他们内心深处比谁都要更加憎恨自己,你想讨厌他们,但只有这件事你是无法赢过他们的:你不可能比他们更讨厌他们自己。




而且不是只有那些优秀的人会这样。你所喜欢的,你所不喜欢的,你所看到的,你所看不到的,每一个有此隐疾的人都是这样。




第二点。




《声之形》不是一部很好的动画,但至少里面反映出的一点是真实的:女主角在班级里被排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,不是因为她听不到老师说话,而是她由于听力原因导致的发声非常“怪异”,“和大家不一样”。小孩子固然很残酷,但也是人类本性最直接的反应模式,无论患有什么疾病,他或她一定会在日常或社交活动中体现出的“異常”,并且是会让人本能地感觉到不愉快的。




最后,至于为什么很多2次元少女是高发群体,我觉得不如把重点从结果转移到动机,为什么他们会受到日本文化吸引?这种同根性比现象本身更值得探讨,而不是简简单单归于中二或者二刺猿病。残障儿童小时候在学校容易受孤立是因为小孩子“无知”,大人孤立和嘲讽某一个群体,那么是不是就可以说“又毒又坏”呢?当然不是这样的。






那么,可以这么说:




哈利·波特里罗琳对里面最神经兮兮(也是我最喜欢的)的少女卢娜·洛夫古德之所以受孤立的评价是:她总是一语道破令人不愉快的真相。






而在这里,这些精神疾患本身—排斥他们是人类的本能—以及如何对待他们是你自身人品的体现,就是这个令人不愉快的真相。








抑郁症、bipolar,ADHD,众多种常见的、不常见的、被曲解的、被轻视的精神疾病,归根结底,或许也只是人类社会上无数光怪陆离的镜子中的其中一面。也许是S型镜,也许是凹透镜,也许是别的什么。在这里陈述这些,也并不是乞求全社会对全体精神障碍者的宽容和体谅,让全世界的人都能喜欢上奇形怪状的镜子,精神疾患者从来都是各种疾病中最边缘的一份子,现在是,很可能以后也依然是。每个人的表达形式是自由的,令人不愉快的表达是自由的,苛刻的应对也是自由的,这里不必分“他们”和“谁们”,我们都是自由的。






但只是不要忘记这一点。这面不愉快的镜子曾经,依然,并且永远能够,照出如何对待他们的你自己。











评论
热度(719)
  1.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
© page1019 | Powered by LOFTER